APAT-Marxist Philosophy

行政能力测试 - 马克思主义哲学

Posted by Ryan Yim on 2020-09-06
Estimated Reading Time 15 Minutes
Words 4.4k In Total
Viewed Times

哲学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与总结。

世界观、方法论

  • 不管是什么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对这个世界的总体看法)
  • 世界观:怎么看
  • 方法论:怎么做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 运动(低级到高级):

    机械 -> 物理 -> 化学 -> 生物 -> 社会

哲学的基本问题

  1. 思维 vs 存在 : 何为第一性 - 划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唯一标准。
  2. 物质 vs 意识 : 具同一性否 - 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1. 同一性指的是物质发展,意识是否跟得上。

哲学基本派别

  1. 唯物主义哲学
    •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体实物)
    •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孤立、静止、片面)、不彻底性[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客观实在性,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马克思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彻底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基本观点是 实践的观点)
  2. 唯心主义哲学
    • 主观唯心主义(人的精神 - 人的理性)
    • 客观唯心主义(脱离物质生活,并于人之外而独立存在 - 客观精神)

  • 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 唯心辩证法 - 黑格尔
    •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费尔巴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马克思主义哲学
  •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 科学社会主义(达到共产主义后的事)

马克思主义哲学框架

  1.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

    •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 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 社会发展动力系统(重点)
    • 人生观、价值观 - 社会价值个人价值的关系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物论

两个核心,两个原理

物质与运动

  • 物质:客观实在 (不是客观存在,客观存在范围并客观实在大。客观实在是指的看得见摸得着的)
  • 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所有物质都存在运动。

  •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会陷入形而上学孤立片面。
  •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离开物质谈运动会陷入唯心主义。

运动与静止

  • 静止只是暂时的稳定和平衡状态,是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 世界 =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 + 有条件的相对静止
  • 举例子:
    •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正确」
    • 人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 「错误」—— 只看到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
    • 刻舟求剑 「错误」—— 形而上学,只静不动

时间与空间

  • 时间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根本属性、存在方式

物质与意识

意识: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人独有的。

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机能(不是大脑!),人脑是意识器官。意识以人脑唯物质基础。

类比:

  • 内容与形式上:意识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 两大原理:
    •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 物质决定意识
      • 意识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 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发展
        • 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发展
    •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一元论)

辩证法

  • 特点:联系、发展、全面

  • 框架:

联系与发展

  1. 世界普遍联系。

    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作用、制约。

    联系特征: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条件性,系统性。

    系统由要素构成:

    • 整体与部分相互依赖
    • 整体对部分起支配作用。
    • 部分影响整体,部分对整体有反作用,特殊情况下部分能决定整体。
    • 1+1>2:整体由部分构成,但整体拥有部分没有的新功能。
  2. 世界永恒发展。

    发展是具有前进性的运动(运动有好坏,但发展必须是好的发展)

    • 天无三日晴 - 运动
    • 更上一层楼 - 发展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 新事物的实力必然强于旧事物 - 错
    • 新事物的生命力必然强于旧事物 - 对

    ->新、旧事物的区别: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结合。

    联系、发展规律性:无法消除、违背、改变,但可以尊重、顺应、认识和利用规律。

唯物辩证法三大基本规律

质量互变规律

揭示事物发展形式与状态

质变 量变
根本性质发生变化 渐进性
非连续性 连续性

量变:数量增减、空间、结构

质量互变规律:

  •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有量变但不一定有质变)

质变中有量变的扩张,量变中也有部分质变,二者相互渗透

否定之否定规律(实质是扬弃)
肯定 否定
保持事物的存在 促使事物灭亡
决定事物性质方面 向他的对立面转化
  • 两次否定,三个阶段。
  • 表明事物方法占总方向、总趋势向上、前进,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麦粒 麦芽 麦苗
肯定 肯定麦粒「肯定」 肯定麦芽 肯定麦苗
否定 否定麦粒「否定肯定」 否定麦芽「否定的否定」

阶段:肯定->否定->否定的否定(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矛盾)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核心,它揭示了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 矛盾(对立=不同处,统一=相同处)

  2. 矛盾基本属性

  3. 普遍性、特殊性:

    普遍:共性 | 特殊:个性 特殊范围>普遍性范围

  4.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 普遍性:要求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一切(一分为二)
    • 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两点论与重点论:

    • 复杂矛盾系统:
      • 主要矛盾:支配地位 - 决定
      • 次要矛盾:服从地位 - 影响
    • 矛盾:
      • 主要方面:支配、主导
      • 次要方面:被支配
  5. 内因(变化的根据)、外因(变化的条件)

认识论

三个核心
  1. 实践

    主体能动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 实践的特性
      • 客观物质性 - 客观实在 - 物质
      • 自觉能动性 - 人
      • 社会历史性
      • 直接现实性 - 三思而后行
  2. 认识

    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先有实践,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反作用于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与归宿,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反作用:

    • 正确的认识:对实践有积极作用
    • 错误的认识:对实践有消极阻碍

    认识的过程:实践->认识->实践->认识->……(反复、无限)

    | | 感性认识 | -> | 理性认识 | -> | 实践 |
    | :———: | :———————: | :———————: | :———————: | :———————: | —— |
    | 认识阶段 | 初级 | 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 高级 | 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 |
    | 程度 | 表面 | | 本质 | | |
    | 形式 | 感觉、知觉、表象 | | 概念、判断、推理 | | |

  3. 真理

    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

    • 客观性:不以意志为转移
    • 绝对性或者相对性(同一个特点):条件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判断:

    • 凡是真理都有价值 - 对
    • 有价值的都是真理 - 错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 社会存在 vs 社会意识
  • 社会存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地理、人口、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 社会意识:人们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 低级 - 社会心理:情感、风俗、偏见等自发形成的。
    • 高级 - 社会意识形成:法律等。
  1. 二者关系:辩证统一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反作用社会存在
    1
    2
    3
    4
    5
    6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发展不完全同步。
    2.社会意识发展和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
    4.社会意识中各种形式之间互相影响、作用。
    5.社会意识对社会有能动的反作用「最集中的体现」。
  2. 社会意识对经济基础的关系划分为 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

    • 意识形态: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它有鲜明的阶级性。
    • 非意识形态:反映自然现象和不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某些社会现象的社会意识形式。主要包括自然科学、一部分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如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他们不具有阶级性。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 社会发展规律的两对矛盾

    • 生产力 vs 生产关系
    • 经济基础 vs 上层建筑
  1. 生产力:人们在生产中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

    注:生产资料 = 劳动资料 + 劳动对象

  2. 生产关系:人与人 —> 表现为人与人的经济关系

    • 生产关系构成(静态):

      • 生产资料所有制(重点 - 判断社会制度)
      •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
      • 产品分配
    • 从再生产过程(动态):由生产、交换、分配、消费

  3. 经济基础 ≈ 生产关系(但 !=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是同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属于社会物质关系。经济基础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

  4. 上层建筑: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政治法律制度、社会意识及设施。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 政治:偏实物
    • 思想:意识形态

社会发展动力系统

  1. 动力系统:

    • 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直接动力: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最高形式」)
    • 重要动力:改革(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
  2. 人民群众

    • 历史创造者
    • 历史主体
    • 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3. 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

  1. 唯物史观 & 唯心史观

  2. 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属性

    人的价值在于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商品

  1. 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的经济形式。

    产生历史条件:社会分工出现、劳动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

    商品: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商品

  2. 商品二因数

    • 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所有东西都有)
    • 价值(≈价格):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独有)

    对立 - 统一关系:

  3. 劳动二重性

    • 具体劳动 -> 使用价值
    • 抽象劳动 -> 价值
  4. 商品价值量指的商品价值大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货币

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值。本质:一般等价物

  1. 货币职能

    1) 价值尺度 标价2元 观念上的货币

    2) 流通手段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现实货币

    3) 支付手段 有一定时间差 工资、税、还钱

    4) 贮藏手段 足值货币 金、银

    5) 世界货币 世界上的货币

  2. 价值规律: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客观规律

    • 基本内容
      •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等价交换
    • 表现: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唯一表现形式)
    • 作用:
      • 调节生产资料、劳动力分配
      • 刺激生产者改善技术、提高效率
      • 优胜劣汰

资本主义制度本质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 C:不变资本 - 指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
  • V:可变资本 - 劳动力价值形态存在的那部分

  • 工人的剩余劳动乃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剩余价值:雇佣工人所撞在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 绝对剩余价值 - 延长工作时间
  • 相对剩余价值 -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 (可得到超额剩余价值)

If you like this blog or find it useful for you, you are welcome to comment on it. You are also welcome to share this blog, so that more people can participate in it. If the images used in the blog infringe your copyright,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 to delete them. Thank you !